打針和吃藥哪裡不同?

「醫生醫生,牠可以吃藥就好不要打針嗎?牠打針都會尖叫!!」
門診中常常遇到家長會問家裡的毛孩能不能不要打針,以及為什麼要打針,難到不能吃藥就好嗎?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講一下下打針和吃藥的差別吧!

藥物的型式

動物醫療中大部分的治療藥物主要都是由針劑或是口服藥物給予,其中針劑又可以分為靜脈注射、動物特別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少部分藥物有比較特別的使用方式,如:經鼻黏膜給藥、直腸給藥等。這麼多的給藥途徑其實每一種都會有些許不同,而口服藥物最大的差別在於「首度效應」。

什麼是首渡效應(first-pass effect)?

藥物動力學中的首渡效應(first-pass effect)是指藥物在口服給藥後,在到達全身循環之前,經過腸胃道吸收及在肝臟代謝過程中,藥物濃度或活性顯著降低的現象。這種效應對藥物的生體可用率有重大影響,尤其是容易被肝臟代謝的藥物。

首渡效應主要發生在兩個階段:

腸道吸收階段:

藥物在腸道黏膜細胞中可能會受到代謝酶(如細胞色素P450酶系)的作用,使部分藥物在進入門靜脈之前就被代謝,降低了藥物的吸收量。
肝臟代謝階段:口服藥物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後,會受到肝臟內多種藥物代謝酶的作用,如細胞色素P450酶系、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等。這些酶可將藥物轉化為無活性的代謝物,使進入全身循環的藥物量大幅減少。
首渡效應的程度因藥物性質和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脂溶性高、容易被代謝的藥物更容易受到首渡效應的影響。此外,個體的年齡、基因型、肝功能等因素也會影響首渡效應的強弱。

也因此,一些首渡效應較為嚴重的藥物並沒有產生可供口服使用的劑型,或是在使用增加給藥劑量來提高最中進入血液中濃度的過程中發現藥物本身會對生物體造成的副作用過強而不建議使用口服的方式給藥。所以從現在開始,當獸醫師和您說這個藥只有注射劑型的時候,聰明的您想必會更加了解獸醫師在說什麼了!

有沒有其他情況是建議需要打針的?

撇除掉首渡效應的問題外,如果當獸醫師評估毛孩狀況不佳或可預期難以餵藥的情況(如:頻繁嘔吐或腸胃嚴重出血)或是水合狀態不佳時,獸醫師可能會建議先給予皮下點滴補充失去的水分與電解質,同時在皮下點滴中加入可供注射型式的藥物做初步治療,後續再開口服藥給家長回家使用,不然餵了藥就吐出來這樣藥物其實很難被身體給吸收掉。

還有一些是獸醫師想告訴您的

有很多很多家長因為愛寶貝心切,所以常將藥物包在各種寶貝喜歡或是當作獎勵的零食裡面來餵藥,當然如果是一些小東西的話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是過度調味或是過於油膩的食物有時候可能會對藥物的吸收產生影響(就像晶球把藥物給包覆起來結果沒辦法順利被吸收一樣),更嚴重時還可能會造成寶貝胰臟炎或水便,建議家長們如果可以的話對狗狗還是要練習使用餵食針筒灌藥,貓貓也要練習使用投藥器,這樣也比較容易給藥唷!!

Picture of 柯慶澤獸醫師

柯慶澤獸醫師

國立嘉義大學獸醫學系|現任 上弦動物醫院 主治獸醫師|前員山動物醫院總醫師|前阿牛動物醫院夜班主治醫師|前大群動物醫院夜班主治醫師
Picture of 柯慶澤獸醫師

柯慶澤獸醫師

國立嘉義大學獸醫學系|現任 上弦動物醫院 主治獸醫師|前員山動物醫院總醫師|前阿牛動物醫院夜班主治醫師|前大群動物醫院夜班主治醫師
相關文章
guest
1 則留言
最舊
最新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CHEN
CHEN
訪客
6 months 前

感謝好文分享!